2013年8月13日火曜日

願望隨風飄逸-日本七夕


七夕在日本指西曆七月七日這一天,或是七月六日晚上的活動。原本雖指的是農曆的七月七日,但現今大多已改用西曆。日本東北地區也有晚一個月,於八月七日進行的習慣。七夕,也稱為織女祭、星祭(為求消災祈福而供養七星、九曜、十二宮、二十八宿的法會)。七夕混合著從中國傳來的行事、日本自古以來的傳承、跟盂蘭盆節有關的民俗活動等等各式要素,一直流傳至現代。

歷史上,奈良時代的宮中就有舉行從中國傳來的「乞巧奠」。在清涼殿(皇宮中的殿社)的東庭擺上桃子、梨子、茄子、瓜、大豆、鯛魚干、薄鮑魚干等供品,祭拜牽牛織女二星。古代的織部司(掌管紡織、染色的宮廷部門)也會在七月七日織女祭這一天舉行延喜式。兩者都是宮廷或貴族的習俗。室町時代之後,以歌供奉七夕的風俗開始流傳,並在七夕玩七種遊戲以討吉利。江戶時代後,七夕活動成為武家(武士之家)年中重要行事,並成為五節供(七草、雛祭、端午、七夕、重陽)之一。在江戶市中,可見到人們在笹竹(小型竹子總稱)上綁上五色紙或細線後立在屋簷邊,到今日逐漸成為七夕風情的代表。但是一樣從江戶時代開始發展,長野縣松本地方,則會在屋簷邊吊上穿著衣服的七夕小孩人型板,祈求當年出生的孩童能無病消災,至今也保留著這個風俗。同樣是七夕,農民階層與貴族武士卻傳承了不一樣的文化。

關於七夕的日文讀音,日本自古以來迎神祭拜時,會讓乙女(少女)在水邊棚子(たな)裡搭建的機屋(はたや,紡織屋)內度過一晚以等待神明降臨。所以被稱為棚機女(たなばたつめ)、乙棚機(おとたなばた),最後就變成七夕(たなばた)。七夕的晚上在水邊舉行(用乾淨的河水海水洗淨身體除去汙穢),翌朝由神明為人們帶走穢(髒汙)。現在仍在各地流傳的水浴也是受到這樣的影響。有地方習俗在七夕這一天,人們一定要洗髮及清洗食器。關東地方北部則有人和家畜(牛馬)必須水浴,好讓睡魔隨著河水流走的風俗。青森縣弘前地方的「佞武多」即是指這種七夕水浴。如此就可以把妨礙秋天收成工作的睡魔、惡靈趕跑。

除去惡靈這種想法,後來又轉變成流水,也就是祈雨的習俗。傳說七夕這天即便只下一滴雨,這一年也會豐收;反之若完全不下雨,牛郎織女星見面後則會產生惡神,散布疾病、農作欠收。中國的傳說在日本的民俗之中被加進了消災解厄的概念。

日本七夕的傳說記載在室町時代的「天稚彥物語」裡的「異類婚姻譚」。描述少女與大蛇結婚的故事。現在雖稍有改變,但仍在全國廣為流傳。而這些故事其實都根源於「天人女房」(奈良時代開始的羽衣傳說,也就是中國的牛郎織女故事)。

天人女房是在描述一名仙女在沐浴時,有個年輕男子在一旁偷看,並把其中一位仙女的羽衣藏起來。沒有羽衣回不了天庭的仙女就成了男子的妻子。孩子出生之後,有一天仙女從孩子的歌謠中得知羽衣藏在穀倉裡,仙女就穿上羽衣帶著小孩返回天庭去了。仙女離去前留下了瓜果的種子,男子種下瓜後就順著藤蔓爬上天庭,並在仙女的幫助下解決了天帝所出的難題。但是男子打破禁忌剖開瓜果,瓜果中流出的水變成了洪水,男子被水流沖走,而這條河就成了天之川分開兩人,只能在「七日七日」相聚。但男子卻又誤以為是「七月七日」,從此仙女和男子就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見面了。

日本七夕的活動要素很多都跟孟蘭盆節有關。例如舉行盆道(修剪墓地和村莊附近道路的雜草以利先祖歸來)、盆之市(販售佛教用品的市集)等。在七月滿月(15號)時的盆與朔日(1號)的中間,7號就被設定為一個基準,再結合其他的七夕要素就形成了今日的形式。中國來的乞巧奠是當初的貴族所流傳,在這一天舉行祈求晴天的星祭,屬於乾燥文化圈(乾燥氣候的文化)的習俗;而自古崇敬農神的日本民間則將盆與消災解厄的風俗結合,祈求雨天,加入了濕潤文化圈(潮濕氣候文化圈)的要素。現在的日本七夕已將兩個氣候的文化融合為一。


照片中笹竹色紙文字:
希望可以變得不偏食不挑食。


資料來源:
圖片來源:

0 件のコメント:

コメントを投稿